搜狐汽车今天发布的《2013车市:冠军之争VS行业隐忧》,通过图表和数字的方式,非常直观的表述了今年前11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主要竞争格局。车市前三排序的竞争,依然是在上海通用、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这三者之间进行,而自主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相对于2010年同比下降了7.2%,非常值得我们警惕。整体上来看,笔者个人对当前中国车市和自主品牌的发展趋势,有以下五点看法。
第一,车企销量排名前三的竞争,未来几年内都会在以上三家车企之间展开。不出意外,今年上海通用、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这三家车企的总销量,都会突破150万辆大关。而其他车企的销量,包括北京现代和东风日产,今年的总销量与排名前三的车企依然还有很大差距。
从产品线的布局上来看,排名前三的这三家车企,最大的成功之处,是在紧凑级市场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。在这一细分市场内,上海通用有别克凯越、英朗XT、英朗GT、雪佛兰科鲁兹,一汽大众有捷达、宝来、速腾、高尔夫,上海大众原来只有桑塔纳和朗逸,现在将这一车型做成了品牌,衍生出了一系列家族车型,包括朗逸三厢、朗行、朗行运动版、朗逸蓝驱版等等。这些车企的紧凑级产品,为其销量贡献了七成以上的销量业绩,功不可没。
因为它们在紧凑级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的布局,为了保持销量增长的可持续性,它们必然会进一步在其他细分市场扩充自己的产品线。这就引出了我国车市的第二个趋势。
即,合资车企未来会在低端市场发力,推出更多售价在10万元以下的产品抢夺市场。对自主品牌而言,未来的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。
实际上,这一趋势在过去已经有所表现。上海通用的雪佛兰赛欧,就是一款地道的A00级产品,它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,也已经抢夺了相当大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。而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这两家车企,在今年分别推出了新捷达、新桑塔纳和斯柯达昕锐。捷达原本是一款紧凑级车型,而桑塔纳原本是一款中级车,现在,它们却变成了A0+级车型,售价区间也下探到了8万元以内。如果说,以前这两款车型还主要是在出租车市场和低端城市销售,现在,它们已经更加全面的市场里获得了认可。
未来,这些车企还可能会推出更多低端车型。比如大众品牌下,就已经宣布了要推出低端车,未来可能不是以大众品牌销售,但不管如何,它们都是自主品牌的威胁。可以想象的是,未来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,在一定阶段内,将会向排名靠前的车企更加集中。
我国车市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是,合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已经进入品质化竞争,而自主品牌仍然还处在价格竞争的初级阶段。这里提到的品质化,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品质本身,而更多的应该理解为品牌品质、产品的文化特性品质等于产品相关的全方位品质。消费者对于合资产品的追捧,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因为它们的产品更加可靠和稳定,而是在精神层面上找到了与自己需求相符合的核心要素。
而我们的自主品牌车企,目前的竞争还主要停留在价格阶段。而近年来在品质上的进步,也还主要集中在产品品质本身。在精神上、在文化上,还没有与潜在消费者形成共鸣。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选择,还仅仅局限于性价比,而不是在精神上的认同。我想,这一点相比产品品质的短板而言更加值得自主品牌们关注和警醒。
第四,从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上,1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依然被合资把控,自主难以进入。正如上文所述,在1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内,消费者追求的就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了,而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需求。而当前,自主品牌还处在产品品质升级的初级阶段,所以在10万元以上市场的各种行动,都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。
但是,我认为自主品牌也并非全无机会。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经提到过,SUV和MPV是未来自主品牌向上的可能突破口。当前,一批自主紧凑级SUV产品,已经获得了市场的相对认可。长城哈弗H6、比亚迪S6、奇瑞瑞虎5以及吉利帝豪GX7等,起价虽然在10万元以下,但主力产品的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,且市场也比较欢迎。消费者在轿车市场没有给自主品牌以认可,在SUV市场却更加大度。其实,如果我们往深处分析,这种市场格局的主要原因,正是因为SUV产品的个性化,符合了部分消费者在汽车消费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。顺着这个思路,我们也可能在轿车市场找到契合点,从而开创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上的新未来。
第五,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目前还在产品线布局完善这方面努力,未来必然还要回头走自主研发和品质转型这条路。当前,无论是一汽、上汽,还是长安、广汽和北汽,都在产能建设和产品线布局上大额投资。但市场其实已经告诉他们,已经推出的很多产品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都不会有多大建树。这一部分钱花出去了,最后只能换来失败的教训。而这些教训,在民营自主品牌身上其实早已上演过,但国有企业集团依然要自己再走一遍。
我想,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,主要还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好大喜功有莫大关系。对很多企业集团的领导来说,将产品线布局完善,将产能提升到很高的水平,本身就是它们的政绩,它们凭此可能就能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,而至于产品线是否都有好发展,产能的利用率有多高,那是下一任官员的责任了。
最后,我希望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,自主的品质转型需要时间才能完成,进步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,业界人士和媒体对自主品牌的期望,不能过于急切,并因此衍生出悲观情绪。那些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发展起来的品牌,必然也会像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样,包含了太多的潜在危机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,问题绝不仅仅是在汽车工业本身,整个国家当前的文化范围、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生活上的压力,都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。某种程度上说,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之下,要想诞生世界级的汽车品牌,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所以,我特别希望汽车媒体不能将对自主品牌的急切盼望转变成悲观情绪,从而将这种悲观情绪引导到消费者的心里,使其对自主品牌整体失去希望。而且,这种悲观情绪还会对自主品牌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产生很大负面影响,使它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,为了一个长远目标而努力。
搜狐汽车特供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!!!
|
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
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